2024年的上半年,石化领域的专用仪器取得了持续不断的突破,本文总结了这一时期内出现的多项创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不仅填补了行业内的空白,还明显提升了石化行业设施的国产化水平。
为推动石化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强调,在攻克核心技术,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方面,提出着力开发在线检测、过程控制等分析设备。
近年来,石化行业在仪器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多款仪器均为国内自主研发,不断突破现存技术瓶颈,提高了设备的国产化水平。
以下是2024年以来公布的一些科学仪器相关的代表性创新技术(若有遗漏之处,敬请留言补充),供读者参考。
(1)国内首台“GW-HOA烃氦联测录井仪”发布该仪器由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录井技术研发中心研发,针对多混合气体随钻氦气在线快速定量检测等难题,不断研发与改进技术设备工艺,创新突破“定量高效脱气、自动连续进样、快速在线项关键技术。基于创新设计的共用真空系统的质谱和红外光谱耦合分析技术,实现了油气烃类、氦气、氢气的实时在线分析,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形成了“氦气检测+色谱检测”“氦气检测+红外光谱检测”“氦气检测+连续轻烃检测”3个技术系列。
(2)石化专用检验测试仪器油基泥浆高温度高压力电稳定性测定仪成功运行该仪器由塔里木油田实验检测研究院研发。油基泥浆高温度高压力电稳定性是保障深井使用油基泥浆质量的一项关键指标。当前,行业内采用的常温常压测定仪面对苛刻工况,无法真实反映数据。该仪器由油基泥浆电稳定性测量系统、加热系统、动力系统、增压系统、安全泄压系统、自动化操作系统6部分所组成,可在220摄氏度和10兆帕压力条件下检测油基泥浆的电稳定性,合理降低钻井成本。
该仪器由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宁创新团队研制成功,在深度3925米、148℃的裸眼井段采获高质量渗透率测井资料。孔隙度、饱和度和渗透率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三大关键参数。李宁院士首次提出渗透率测井研究的创新思路,历经15年持续攻关,在井下渗透率实验测量、理论方法和软硬件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突破。
该设备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在南黄海海域完成了海上试验验证,并获取单柱、连续、低扰动500毫米大口径柱状沉积物7.89米,创造了该海域大口径柱状沉积物的最长取样纪录,填补了我国大口径沉积物取样领域的技术和装备空白。
在AI时代的大背景下,石化行业智能化程度也在慢慢地增加,涌现了一批智能化检测设备。
(1)“第四代综合录井仪+井场工程智能预警系统”首试成功该设备由中石油集团公司录井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技术人员对高频智能物联网传感器、红外光谱仪气体采集、数据库入库等系统来进行了反复试验,各方面指标均达到了要求。(2)智能巡检仪
“5G+智能巡检”采用智能感知设备和巡检设备,构建智能巡检管理体系,规范巡检作业流程。借助5G技术进行视频、音频等数据的实时高清高效传输,后台应用程序可实时显示巡检数据、巡检状态和异常信息等,各级巡检人员能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语音等进行实时快捷互动,实现内外操作高效协同。
该设备由河南省大化电气仪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科研机构共同研发。这种新型测漏仪利用专有的声学传感器和探测算法,经过相位时间差分析,得到泄漏位置信息,叠加热力图视频画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气体泄漏点的可视化远距离精准定位,直观方便地检测出装置的具体漏点位置。且该测漏仪不受天气变化、现场噪音等因素的干扰,能轻松实现24小时在线毫米的漏孔。
石化行业的仪器通常涉及整个工艺流程,且长期以来被国外品牌所主导。在推进国产化的进程中,进展相对缓慢,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系统的运作。即便面临挑战,国产化进程仍在稳步前进。今年6月,高桥石化在其ABS装置中引入了一批国产切粒机。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后,这批设备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并且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预期的要求。这是继切胶机等设备实现国产化之后,又一个关键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泰州市靖江生态环境监测站170.50万元采购红外光谱仪,甲烷/非甲烷,气体流量计,叶绿素
广西医科大学955.50万元采购气相色谱仪,制备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差示扫描量热,液相色谱仪,荧...
昆明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7991.00万元采购切割机,离子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原子吸收光谱,测油仪
喜报东西分析仪器(天津)有限公司飞行时间质谱仪成功入选《天津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
品质“护航”,本土化液相全新“绽放” ——对话日立仪器(大连)有限公司及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六位高管
14家氢能企业登上《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潜力企业百强榜》,最高估值135亿元